小弟我從大二下至今一年間換了三個教練
剛好三個教練的技術體系分別是不同的時代
以下為個人拙見,大家看看就好
第一個教練:
一位五十幾歲的老教練
技戰術體系大概是小球時代吧(1995年左右的)
十分注重前三板跟打球的落點
或許是其戰術體系在於跟對手比起板
(通常是發下旋,然後跟對手比台內控制,製造起板機會)
所以對於搓球(台灣叫切球)、發下旋、拉球的落點極為注重
拉球方面較不強調旋轉跟球質,而是要求速度及精準的落點
教練的想法是在近台前三板壓制對手,盡量別相持
所以要球動作要"小"、"正反擺速要快"且並沒特別教導退台的技術(反拉之類的)
台灣有部份甲組的想法跟這一樣
因為他們以前學的就是這個
進入大球時代後,因為球變大,速度下降了,為了彌補球速的不足
這類的選手通常會拿速度快的板子(如纖維拍)搭配德國皮(一速快加上高容錯率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第二個教練:
政大前校隊成員
本身技戰術已經進入大球時代(2000-2008年左右的技術)
在他的教法中已經從原先的只強調前三板,開始提倡後面的相持板了
發球比之前更大膽加入純側旋、上旋的比例(上旋相持)
接發球方面除了搓球,也加入挑打、快帶等準備相持的技術
拉球方面除了落點、速度,也要求要有更強的旋轉
整體的動作也有放大的情況(雖然還是沒有把整個大臂展開啦,不過比之前教練更強調大臂的舒展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第三個教練:
現在給他教,算是一直在更新技術的教練
發球方面更強調逆側旋的重要性
接發球則要求"擰"的重要性
在教學中加強了反手如何運用,以及如何相持的環節
動作方面,要求身體舒展開(正反手都一樣)
非常強調整個身體的協調發力,跟發力的訣竅,用來增加球質在相持中更具威脅性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個人拙見認為國北校隊的風格處於第一跟第二個教練之間
市北的教練則是在第一個教練左右
有人可能會想,為何不練最新的東西?
理由其實很簡單
當年小球進入大球時代時
台灣就有批年輕教練提倡更多的相持、更高的球質
結果被一些守舊派,也就是挺小球時代那派保守勢力反對
或許是想鞏固自身地位或怕創新失敗
選擇了守舊、靜觀其變
使台灣的技術發展就是比較慢
在台灣,很多選手都是照著教練的想法練
除了去國外練或其教練思想比較新的人之外
台灣大多數的甲組及教練員對許多新概念都是剛萌芽的
所以在國際比賽相較吃虧
而且台灣的教練體系也不夠完整,許多甲組選手國中畢業後,就沒有更高等的教練來引導
導致程度就停滯不前了,實在可惜
發了這麼長一篇文
不是為了反對技術比較舊的人
其實大陸的小朋友也是從快攻學起而後才學弧圈
(只是他們注重的細節跟傳統的快攻不太一樣)
我想闡述的是:
現在的技術其實都是從以前的技術慢慢調整與改進
所以就算教練教的東西是比較舊的,那肯定也是有可取之處
只是選手本身要有更清楚的思想,並更了解桌球的趨勢,才知道新舊技術在細節上的差異
把教練教的去蕪存菁,是一個選手該做的
而非只有遵從教練的話,而不知其因,這樣很危險
進步空間也不大(除非教練一直在革新且很用心的擬定教學計畫)
又是一篇長文................
留言列表